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两性百科 > 名词 >

男同_两性知识

词条概述:男同性恋是对同性产生性欲和爱恋的男性。一些人口中所指的同性恋经常是指男同性恋,这是起因于忽略或者未意识到女同性恋也是同性恋群体的一部分。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同性恋运动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称为” Gay”。从70年代开始,Gay渐渐开始仅指男同性恋。

男同_两性知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男同

别 称:男同性恋、分桃、龙阳、断袖等

外文名:gay

定 义:男性之间的爱恋

身份标识

男同性恋的身份标识是粉红三角形,倒转的粉红三角形是纳粹在大屠杀时期用于鉴别男同性恋囚犯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被同性恋自豪日和同性恋权利运动用作标志,它也是除彩虹旗以外最流行的同性恋标志。在法律定义上,“男同性恋”一词倾向归于男性之间的性关系。男同性恋的身份认同过程因人而异,有些在青春期就已察觉自己被男性所吸引,而有人在青春期过后(如:投入社会婚姻后)才意识到自己同性恋的倾向。

西洋语源

同性恋(英语:homosexual)一词是现代概念。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卡尔·玛丽亚·科尔特贝利(Karl-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

历史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颁布新宪法,对发生男性同性性行为的人判处一到四年的监禁。卡尔·玛丽亚·科尔特贝利撰文抨击并抵制该法令,并首次创出单词“homosexual”,以用来替代当时广泛使用的带有贬义色彩的“pederast”(鸡奸者)一词。卡尔·玛丽亚·科尔特贝利希望他的新词和对这个词的解释能对废除德意志帝国刑事法第175条有所帮助,但该法条仍于1871年通过并施行。60年后,其成为纳粹政府屠杀同性恋的法源。

单词“homosexual”直接翻译指“同性的”,来源于希腊语前缀“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词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恋的词汇,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已经不再使用。

沿革

随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homosexual”开始成为对医学临床研究中被用来指代一种精神疾病的称呼。因为这个缘故,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于1973年将“homosexual”从精神疾病列表里删除之前,“homosexual”一词一直被同性恋者认为是一个带有污蔑性质的词汇。因此,西方同性恋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以及同性间的性行为。

现状

“gay”通常被使用来指称男同性恋者,而对于女同性恋者,由于受到第二波女性主义的影响,则更多使用了“lesbian”来称呼,后者来源于古希腊的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莱斯博斯岛)。这个小岛位于爱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奥利亚人的一个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纪时,莱斯博斯岛以其抒情诗人而闻名。

在这些诗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古希腊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该岛上的人,但自萨福以后,“Lesbian”这个词汇开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倾向的女性。从那时起,“lesbian”开始包含女性同性恋的含义,并被广泛使用起来。

其他一些称呼同性恋的英文词语,例如“fag”、“faggot”、“homo”和“dyke”等,都是具有贬损意义的称呼同性恋者的代称。所兴起的称呼性少数社区的单词“queer”本来也是具有贬损意味的词语,但是随着性少数社区内部的使用,这个单词开始受到性少数社区的认同,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这个称呼。

中文语源

在中国历史古代,并没有“男同性恋”这个称呼。

历史“断袖”:语出《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龙阳”:《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余桃”、“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弥子瑕曾窃驾君车,罪刖。卫灵公在弥子瑕年老色衰,就向弥子瑕问罪说“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其他尚有“男风”、“男色”、“走旱路”、“兔儿”等词婉指男同性恋现象。李渔《肉蒲团》内记家童书笥、剑鞘,“两个人物都一样妖姣,姿色都与标致妇人一般。”

沿革在现代中文口语中,“同志”一词渐渐演变为社会对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代称及该社群之间的正式称呼(例如“台湾同志咨询热线协会”团体),但在其他场合下,该词语的原意不变。也有人使用“同性爱”这一较中立、中性的近义词。此外还有港澳粤语中,吸收英文单词gay后衍生的“基”,用来指代同性恋。

但是这个词语通常具有贬损意味。台湾人则因为台语的“假”与“gay”谐音,俗称男同性恋为“假”或“甲”。其他说法还有“玻璃”等。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把男同性恋者称做“飘飘”。在广东福建地区,也有以结拜兄弟转化而来含有同性恋意味的契兄弟称呼,由于契弟被污名化,结拜兄弟中,年长者称呼年幼者为契细佬。

现状随着网络和同性恋酒吧的出现,更多的中文词汇在同性恋社区内部出现。这些词汇通常是非同性恋社区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台湾,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于BBS这种网络系统上。男同性恋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词与用语。例如台湾同志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货”,是由英语“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来,指气质阴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貌非常阳刚,身型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男同志。

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恋者的“顶”与“底”,台湾男同恋者一般也分为“攻”(普通亦可称‘哥’)、“受”(亦可称‘弟’)两种角色。但两者主要的差别并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护及依赖两种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区分是不明显且无确实定义的,主要是排阴柔气质的男性。

此外,男同志之间也有以身材外型区分对象的隐诲称呼用语。此类用语通常以动物来形容自己或对象的外貌;“猴”指体型外貌上较为阴柔、娇小、瘦削的男性,“狼”指体型精实、外貌阳刚的男性,“熊”指体型高大、壮硕、外貌较粗犷、蓄胡的男性,“猪”则被用来指称体型圆胖的男性、外貌上白净或粗犷皆有,但由于“猪”一词有贬抑之意、以及过度针对批评他人外貌的意味,因此也有另外一种“胖熊”的称呼。另外,因李安之电影《断背山》夺得奥斯卡,“断背”一词亦成为同性恋之别称。

概念

对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称为同性恋者。同性恋者结婚之后,其同性倾向可能有所改变。同性恋、异性恋等都是来自西方的现代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刻意区分性取向,而是顺其自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同性关系各有特点,是无法直接一一对应为现代的“同性恋”的,例如古希腊、古罗马的“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与现代的“同性恋”可能有区别。在古代的许多著作中,可以窥见人们对同性恋爱的看法。明清时期的福建地区,产生了类似同性婚姻的契兄弟关系。当代,也有一些同性恋者选择了和同性结婚。

  • 两性知识
  • 男同
  • 保持爱情健康的5个小秘诀学起来细水长流其实很简单
    保持爱情健康的5个小秘诀学起来细水长流其实很简单
  • 6种方法来求周长 - (矩形)
    6种方法来求周长 - (矩形)
  • 如何在澳大利亚打电话到新西兰(拨打电话)
    如何在澳大利亚打电话到新西兰(拨打电话)
  • 如何做演讲(练习演讲)
    如何做演讲(练习演讲)
  • 神还原四大主持台柱!黄豪平曝这大咖让他压力最大
    神还原四大主持台柱!黄豪平曝这大咖让他压力最大
  • 如何策划并承办寻宝游戏(组织寻宝游戏)
    如何策划并承办寻宝游戏(组织寻宝游戏)
  • 男同_两性知识
    男同_两性知识

热门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