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攻击行为】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_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宝宝在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家长们会发现宝宝经常会出现攻击行为。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们应该找出宝宝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安抚宝宝的情绪,耐心教导宝宝,而不应该总是去呵斥宝宝。

 

宝宝攻击行为是什么

 

宝宝攻击行为是什么?就是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种伤害他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根据攻击的行为意向性,可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两种。

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视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宝宝采用踢、

打对方的方式来争夺玩具,而争端的起因主要是由物品和空间的争夺引起的。

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尤以伤害别人的行为,如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一种方式,比如宝宝会在他人摔倒时进行嘲笑、打踢另一个人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攻击行为在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中非常常见。引起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数都不带有真正的敌意,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觉得攻击他人,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气愤。那么,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有哪些呢?

什么是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主要就是孩子有暴力行为,喜欢攻击别人,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工具性攻击主要是为了抢夺物品或者空间而攻击他人,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比如宝宝通过咬、推、打等攻击行为,占有玩具或者活动范围。· 敌意性攻击这种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进行攻击,主要通过语言、工具以及肢体攻击他人,以得到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比如宝宝在别人跌跤时嘲笑,直接打小伙伴,或者背后说坏话或者造谣等等。TIP:需要提醒的是,攻击行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体现,而随着年龄变大,其攻击方式也有改变。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就要及时阻止并纠正。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

 

宝宝攻击行为原因

 

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时,家长就会发现,有时他们能一起玩得很高兴,但有些时候,他们会闹出一些小矛盾,甚至可发生攻击行为。那么,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语言表达贫乏

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也正是因为他不会说话或者说话说不清楚,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的沟通,所以他选择咬人或是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因此,下次你看到孩子急切向你表达,但你又不能弄明白时,一定要好好安慰他,肯定的告诉他“别着急,妈妈会帮助你的”,这样他就不会把怒火发到其他小朋友身上了。

2、宝宝的自卫

有时候孩子打人是出于一种自卫,或是其他合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奶瓶,或者有人先打了他,甚至有小朋友抓了他的头发。宝宝决不会容忍自己被欺负,他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只是一种本能。

3、宝宝口腔发育

宝宝口腔内牙齿、肌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他会喜欢把东西放到嘴里咬,可以帮他缓解口腔发育给他带来的不适。另外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也很喜欢把能抓到的东西放到口中,当然也包括小朋友的胳膊或手。这仅仅是他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好像只有这样做他才能得到准确的认识。

4、宝宝的尝试

很多爸爸妈妈都想知道,为什么一旦孩子们和玩具在一起时,就会出现可怕的哭闹声,为什么他们每个人拿到自己的玩具还不能安静呢?答案很简单,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除了知道玩具带给他乐趣之外,还意外的发现他的行为可以带来不同的后果,“如果我打了其他的小朋友,就一定会有事发生”。所以他总是不断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事物。

5、宝宝的空间感

小宝宝不能准确的把握空间关系。所以他经常会发现自己被其他小朋友挤到一个小空间里。出于一种条件反射,他会不自觉地推开挡在他前面的孩子,或是对身边的小朋友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这样就可以确保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了。

6、宝宝情绪不好

孩子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选择自己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比如在他饿了、累了、尿布湿了时,他的心情就会很糟糕,这时候最容易出现孩子之间互相打闹。另外,孩子正在学习各项技能的时候,当他遭遇失败时心情会跟着变坏,打人的行为就很容易出现了

 

宝宝攻击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家长要如何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呢?

1、倾听宝宝,理解宝宝想要什么。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以发现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应把焦点放在“宝宝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探究“宝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行为。

2、冷处理。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另外,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绝不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1、别出手打宝宝。告诉宝宝不使用暴力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别用暴力来控制宝宝的行为,不论宝宝犯了何种过错,父母动手打他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效益的手段。

2、别制造宝宝的罪恶感。宝宝有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能这样大声嚷嚷:“你让那小朋友受伤了。”这种说法或许有立即的效果,能让宝宝马上变得畏缩、安静,但同时也严重伤害到宝宝的自尊,让他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

热门文章推荐